碧潭飄雪:以中秋禮之名,見證國人的三種情結
廣告 - 推廣
中秋茶禮,向來不止是一份禮。以竹葉青茶業出品的碧潭飄雪為例,它給團聚的中國人提供了三種“情結”。
中秋節這天,看著那輪皎潔的明月,與和家人閑坐,是一年中非常難得的閑逸日子。它不像春節那么熱鬧喧囂,也不似端午節日那么盛事紛呈。
中秋是面對自己的特殊時刻。
你可以逍遙物外,暫時忘掉外面的世界;也可以思念懷舊,跟家里的老人把幾十年前陳芝麻爛谷子的事,重新聊到天亮。
而如果沒機會如期的團聚,就舉起一杯碧潭飄雪,千里“碰杯”、一共嬋娟。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千年,在中秋這天,總能讓人找到合意的那一瓢。
所以,說到中秋茶禮,它只不過是個載體,本質是中國這片大地幾百上千年形成的文化,到了某個日子就會“泛濫”的某些情結,以及不得不做的事。
也許只有喝著茶、聊著天、賞著月,這一天好像才沒白過。另一方面,中國人對生命的認知體系中,似乎總存在一個“缺口”,而中秋節就是縫縫補補,是國人被外面的世界東拉西扯成無數個碎片化的自我后,又重歸圓滿的一個儀式。
所以中秋茶禮格外重要。帶上一盒碧潭飄雪回家,送給至親,或一起品鑒,能更直觀的找到中秋的價值內核,享受專屬于國人的那三種中秋“情結”。
為什么是專屬國人的?
畢竟在古代人的爛漫生活中,處處已有考證,尤其是在大詩人的吟誦中,呈現著爛漫、多面貌的中秋節情結,以及中秋茶禮賦予的能量。
飄逸灑脫的情結
“兩腋清風起,我欲上蓬萊”、“東坡調詩腹,今夜睡應休”。
蘇軾有茶仙的美名,這幾句詩就是喝茶后,徐徐激發的雅興、逸興、詩興。一杯一杯茶下肚,得意處腋下清風起,想要登上蓬萊去看看;寫作時文思不暢,幾盞清茶后,蘇軾茅塞頓開,思如泉涌,徹夜挑燈奮筆疾書,甚至到了難以歇息的地步。
這份飄逸灑脫,在中秋節這天發揮到了極致。而碧潭飄雪這道中秋茶禮,同樣可以幫國人抵達大詩人的爛漫之境。
碧潭飄雪沖泡后,可見茶湯清澈如碧潭,朵朵潔白的茉莉花如清晨初雪,飄蕩于茶湯,這幅唯美的畫面配上皎潔月光,自然與飄逸的情緒,撞了個滿懷。
同時,清新雅致的香氣飄滿了房間,仿佛令人置身茉莉花園,心曠神怡。輕品一口,滋味醇厚、花香鮮靈,一股雅興、逸興、詩興就這樣洶涌撲面而來。
所以,中秋茶禮選碧潭飄雪,豈不飄逸灑脫?
團聚懷舊的情結
“千里江山昨夢非,轉眼秋光如許。青雀西來,嫦娥報我,道佳期近矣。寄言儔侶,莫負廣寒沈醉。”
明代著名畫家、書法家文征明寫的這首《念奴嬌·中秋對月》,正是對中秋節“歸心”、“團聚”、“懷舊”等不同情結的深刻詮釋。
他在這詩中吐露當下的情懷:過去的事情如消逝的夢,轉眼又到了去年此時,不要辜負了這一天。
如何不辜負這一天?帶上一盒碧潭飄雪這樣的中秋禮,就是理想答案的一種。
碧潭飄雪成名市場半個多世紀以來,以國人文化為根,歷經歲月陶冶,形成了獨特的以親情、友情、茶情為主題的“三情文化”。
作為碧潭飄雪的創始人,中國制茶大師徐金華最初與家人一起研究制茶之道,經過十多年探索,終于尋得分寸火候。此后每一年的伏天時期,女兒擇花,夫人制茶,選花、采花、包花、窨茶、炒茶……每一道環節,無不展現出徐公一家人的濃厚親情。
為什么要制茶?徐公想用一款高品質茉莉花茶,招待家中往來不絕的詩人畫客。而大家品嘗了碧潭飄雪后,紛紛激發雅興,或是為其賦詩,或是為其提起畫筆,刻畫心中的茶情。一次次靈感誕生的時刻,進一步豐富了碧潭飄雪的文化內涵,并留下了許多以詩換茶、以畫換茶的美談。
所以從選擇中秋茶禮的角度而言,碧潭飄雪可以說是“天選”好茶,無論是香氣口感,還是文化模因,都完美契合了中秋節這天。國人所需要的情結、所看重的場景、所追求的雅致,都逐個達成。
思歸不得的情結
團聚以外,中秋節也是中國人“愛別離、求不得”六個字的真實寫照。
不是每個漂泊在外的人,都能如期回家,享受團聚之樂。但中國人向來達觀,自有一番情結抒發己懷。
比如,蘇軾大文豪這幾句名滿天下的詩句,足以說明一切:
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
這是何等的達觀與通透。
就算在月圓之夜,身旁沒有親人好友圍坐,但天上明月清輝遍灑人間,對月舉起一杯碧潭飄雪來,遙祝千里之外的親友,也足以大暢己懷!
所以中秋茶禮這最后一道意義,更能體現中國人的智慧與心態。這茶香,似乎能綿延千里,打破空間的拘束和阻礙,讓兩端的親人,把心相連。
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這也是中國茶碧潭飄雪的獨有魅力。
【來源:星辰在線】